第廿二章 仁智之篇 |
仁乃親 |
|
仁乃是親近、親愛的意思。
|
親親為大 |
|
第一個「親」為動詞,是孝親的意思;第二個「親」為名詞,指父母親,由雙親再推至九族之親。大,重要。
|
汎愛眾,而親仁 |
|
《論語.學而篇》:「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汎愛眾,而親仁。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。」
|
絕聖棄智 |
|
老子《道德經》第十九章:「絕聖棄智,民利百倍;絕仁棄義,民復孝慈;絕巧棄利,盜賊無有。」
|
註聖智才之善 |
|
註,說明。善,指最高之境界。
|
識 |
|
認識。
|
逃臣不智其處,吠狗不智其名
|
|
逃竄的人往往不清楚自己所處的環境,吠叫的狗往往不能認清自己的身份。見《墨子.經說篇》下。
|
彊恕而行,求仁莫近焉 |
|
《孟子.盡心》上:「萬物皆備於我矣。反身而誠,樂莫大焉。彊恕而行,求仁莫近焉。」彊,通強。
|
博施於民而能濟眾
|
|
見《論語.雍也篇》。詳見語譯。
|
何事 |
|
何止,豈止。
|
病 |
|
煩惱、擔心。
|
相倚 |
|
互相倚靠,共同站立。
|
駢進 |
|
並肩前進,共同成就。駢,音胼,兩匹馬相並的意思。
|
苦口婆心 |
|
用誠懇的言語,盡力說服別人。《孔子家語.六本》:「良藥苦口利於病,忠言逆耳利於行。」
|
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
|
|
見《論語.里仁篇》。
|
惡乎成名 |
|
怎麼能成就修道君子之美名呢﹖
|
終食之間 |
|
吃一頓飯的時間,形容時間很短。
|
造次必於是 |
|
造次,指倉促之間。是,此也,指道而言。即使在倉促之間也必然念念不離道。
|
顛沛 |
|
顛,跌倒。沛,水勢盛大的樣子,引申遭急流沖擊。全句是流離失所的意思。
|
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也
|
|
見《論語.衛靈公篇》。
|
仁民而愛物 |
|
仁民,以仁愛的心對人。愛物,以博愛的心對物。全句是說愛護人民和萬物。《孟子.盡心》上:「君子之於物也,愛之而弗仁;於民也,仁之而弗親。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。」
|
殉道、殉國 |
|
殉,為某事而犧牲自己的生命。殉道,即為維護道義而死。殉國,即為國盡忠而死。
|
權衡輕重 |
|
權,原指秤錘。衡,為稱物重量之器具,如秤子。全句意思是衡量事態之輕重。
|
井有仁焉 |
|
見《論語.雍也篇》。詳見語譯。
|
未知,焉得仁 |
|
見《論語.公冶長篇》。
|
仁者見之謂之仁,智者見之謂之智 |
|
見《易經.繫辭》上。見,見解。全句是說同一件事,每一個人的看法不相同。注曰:「仁者資道以見其仁,知者資道以見其知,各盡其分。」
|
不仁者,不可以久處約,不可以長處樂。仁者安仁,智者利仁
|
|
見《論語.里仁篇》。
|
知者樂水,仁者樂山,知者動,仁者靜,知者樂,仁者壽
|
|
見《論語.雍也篇》。
|
樂與壽 |
|
不但享受在世之快樂與長壽,甚至享受理天清淨之樂與無疆之萬壽。
|
民之於仁也,甚於水火。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,未見蹈仁而死者也
|
|
見《論語.衛靈公篇》。
|
不能自已 |
|
己,停息、釋懷。全句謂:不能平息自己的心情。
|
無惻隱之心,非人也
|
|
見《孟子.公孫丑》上。
|
當仁,不讓於師
|
|
見《論語.衛靈公篇》。
|
自畫界限 |
|
畫定一個範圍,把自己限制在裡面。指人自我限制,不求上進。《論語.雍也篇》:「冉有曰:『非不悅子之道,力不足也。』子曰:『力不足者,中道而廢,今女畫。』」中道而廢,即半途而廢。
|
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,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後已,不亦遠乎?
|
|
見《論語.泰伯篇》。
|
第廿三章 孝弟文篇 |
善事父母 |
|
事,侍奉。善盡事奉父母之職責。
|
繼先祖之志 |
|
繼承祖先的道志,並加以發揚光大。
|
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 |
|
為人弟子者在家中應當孝敬父母,出外則應當敬重前賢。
|
孝經曰 |
|
見《孝經.開宗明義章》。
|
教之所由生 |
|
教,指五倫之教。《尚書.堯典》。帝(舜)曰:「契,百姓不親,五品不遜,汝作司徒,敬敷五教。在寬。」
|
五倫八德 |
|
五倫,指君臣、父子、夫婦、兄弟、朋友。八德,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禮、義、廉、恥。
|
仁之實,事親是也,義之實,從兄是也
|
|
仁道的實踐,即從事奉父母親開始;義理的施行,就由遵從兄長開始。見《孟子.離婁》上。
|
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
|
|
沒有一位稱為有仁德的人會遺棄他的親人。見《孟子.梁惠王篇》。
|
仁者人也,親親為大
|
|
所謂仁就是愛人,而以愛敬父母為最重要。
|
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
|
|
見《論語•學而篇》。
|
戕 |
|
傷害的意思。
|
福祉 |
|
幸福。
|
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汎愛眾,而親仁,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
|
|
一個立志向道的人,必須能在家孝順父母,外出敬重師長;凡事謹慎而守信,以博愛之心去關愛群眾,善結人緣,並且親近有仁德的前賢。能實實在在的實行上述所學以後,再研習詩、書等知識。見《論語.學而篇》。
|
道在爾而求諸遠,事在易而求諸難,人人親其親,長其長,而天下平
|
|
道就在離我們不遠處,可是人卻一味向外遠求;為人處世其實有最簡易的方法,可是人確一味探索艱澀難懂的道理。其實只要人人親愛他自己的親人,敬愛他自己的尊長,自然天下就太平了。見《孟子.離婁》上。爾,即邇,近的意思。
|
孩提之童 |
|
指小孩,兒童。見《孟子.盡心》上。
|
親親,仁也;敬長,義也 |
|
親近父母親,是由於本性中的仁;敬愛兄長是出自本性中的義。
|
達之天下 |
|
即仁義達天下之意。人人天性中本來都具備仁義善德之本性。
|
誠於中,形於外 |
|
中,指內心。外,指行為。全句謂發自內心的誠意,而表現於外表的行為。見《大學.釋誠意》。
|
子夏問孝 |
|
見《論語.為政篇》。
|
色 |
|
指和顏悅色以承父母歡欣。
|
先生饌 |
|
先生,指父兄、師長等長輩。饌,飲食。
|
子游問孝 |
|
見《論語.為政篇》。
|
不敬,何以別乎 |
|
指如何區別奉養父母與飼養犬馬之不同。其區分之關鍵就在一個「敬」字。
|
毫不拘執 |
|
一點也沒有拘束和偏見執著。
|
盲從 |
|
因不能辨明是非盲目的跟從。
|
本身之見地 |
|
指自己對孝弟、愛敬的本意。
|
父母不能無過 |
|
不能,不一定的意思。天下為人父母者,不一定都沒有過失。
|
諫正 |
|
諫,說真話勸人改過。諫正,向上位的人進言以匡正其過失。又作「諫諍」。
|
事父母幾諫,見志不從,又敬不違,勞而不怨
|
|
勞而不怨,繼續辛勞的諫正而不埋怨,直到父母受感動而接納為止。見《論語.里仁篇》。《禮記.曲禮》下:「為人臣禮:不顯諫,三諫而不聽則逃之;子之事親也:三諫而不聽,則號泣而隨之。」
|
父有諍子,則身不陷於不義 |
|
見《孝經.諫諍章》。父親因為有婉言相勸的兒子,就不會做出不義的事情。
|
諭親之道,非至惑於非道 |
|
以天道來使父母體悟真理,使其不再徘徊於四生六道輪迴中。
|
不偏於一方之道理
|
|
指人與人之間是互相往來的關係,不是單一方向。
|
君君臣臣,父父子子 |
|
做國君要盡到做國君的責任;做臣子要盡到做臣子的責任;做父親要盡到做父親的責任;做兒子要盡到做兒子的責任。見《論語.顏淵篇》。
|
善繼人之志,善述人之事
|
|
人,指父母親。志與事,指道志與德業。
|
立身立德立功,顯親揚名
|
|
立定志向,遵道而行,建立萬世不朽之功勳,使自己美名流傳於後世,同時也因此顯耀父母的名聲。
|
父母唯其疾之憂 |
|
見《論語.為政篇》。
|
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
|
|
見《論語.里仁篇》。
|
生物 |
|
總稱有生命、有活力之物體。包括動物、植物。
|
生生不息 |
|
生命藉著一代接一代的延續而永不停息。
|
參贊天地之化育 |
|
《中庸》:「可以贊天地之化育,則可以與天地參矣。」化育即萬物之變化與生長,化者自有入無,育者自無而有。參,指人能與天地並立為三,德配天地,與天地同齊。
|
嗚呼至矣 |
|
嗚呼,讚嘆聲。至,完成孝道了,亦言達於至道了。
|
第廿四章 忠信之篇 |
傳 |
|
解釋經文稱為「傳」,如《大學》之傳十章。
|
教人以善謂之忠 |
|
用善言教導人民,叫做忠心待人。《孟子.滕文公》上:「分人以財謂之惠,教人以善謂之忠,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。」
|
信近乎義 |
|
與人交接、約信當知履信遵約,並問所約定是否合乎義理,如合乎義理,定要一諾千金,付之實踐。
|
師尊則言信矣 |
|
師道受尊崇,則師言取信於學者。信,作「伸」解;又師所言者道也。故言信之意,即天道真理得以伸張。猶言「師嚴,然後道尊」。
|
上天之載,無聲無臭,至矣 |
|
上天生育天地,長養萬物,一無聲色,二無氣味,而能主宰天地,包容一切,將德性之本體發揮得至善至美。見《詩經.大雅.文王篇》,贊文王之與天命之不易。
|
四時氣候之交替
|
|
指春、夏、秋、冬之交替運行。
|
週而復始 |
|
週,亦作「周」,循環。由最後又接著開頭,如此循環不斷。司馬貞補撰《史記.三皇本紀》:「蓋宓犧(伏羲)之後,已經數世,金木輪環,周而復始。」
|
守信不渝 |
|
遵守自己的諾言而不改變。
|
殆 |
|
危險,不安的樣子。
|
列次八德 |
|
列次,排列。八德,指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禮、義、廉、恥。
|
主忠信 |
|
無論待人處事,都須以忠誠信實為主。見《論語.學而篇》。
|
忠則人與之,信則人恃之 |
|
與,同類、參與。恃,依靠。為人忠誠,則人們願與他為伍;為人信實,則人們願意依靠他。
|
言忠信 |
|
言語忠誠而信實。
|
行篤敬 |
|
行事篤厚而謹慎。
|
蠻貊 |
|
蠻,指南蠻。貊,指北狄。通指未經開化的野蠻民族。
|
州里 |
|
指鄉里。古代二千五百家為州,五家為鄰,五鄰為里。
|
立,則見其參於前也 |
|
參,呈現。當站立時,就彷彿「忠信篤敬」幾個字呈現在自己眼前。
|
在輿,則見其倚於衡也 |
|
當坐在車中時,又彷彿看見「忠信篤敬」幾個字倚靠在車前的橫木上。
|
夫然後行 |
|
能夠言樣,才能到處行得通。
|
子張書諸紳 |
|
子張把「言忠信,行篤敬」幾個字寫在自己的衣帶上,以便隨時省察,終生奉行。
|
全恃忠信以為功
|
|
完全依靠「忠信」所發揮的功效。
|
以我之道,還諸我之身 |
|
常作「以其人之道,還治其人之身」。指用同樣的行為來回報他人對自己的行動。一般都含有報復的意味。與「以牙還牙」義同。
|
民無信不立 |
|
對人民失信,那麼國家就無法立足了。見《論語.顏淵篇》。
|
人之生也直,罔之生也幸而免 |
|
人稟天地正氣而生,其性本善,故當處事合理方合大道。若不存天理而做出失正之行為,即使能免於天災人禍,也只是僥倖罷了。見《論語.雍也篇》。
|
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也。大車無輗,小車無軏,其何以行之哉?
|
|
一個人如果不講求信實,不知他將如何立身處世﹖就好像大車沒輗,有小車沒有軏,牛馬如何能拉車呢﹖見《論語.為政篇》。
|
君子信而後勞其民,未信,則以為厲己也。信而後諫,未信則以為謗己也
|
|
君子要本至誠之心取得人民的信任,然後才能勞動人民。如果未能取信於人民,就勞動他們,則人民會認為是以苛政虐待他們。在下位者先要取得君主信任,然後再去勸諫他。如果未曾取得君主信任就勸諫,則君主會認為是在毀謗他。
|
諭後世者從也 |
|
曉諭後世,使人遵從。
|
吾日三省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
|
|
我每天以三件事來自我檢點:(一)替別人籌辦事情,是否忠實的盡到自己的能力﹖(二)和朋友交往,是否誠實守信﹖(三)恩師所傳授的性理心法,是否能用心體悟﹖見《論語.學而篇》。
|
姦邪 |
|
奸亂、邪惡之事。姦,奸也。
|
巧言令色,鮮矣仁 |
|
專說些花言巧語來取悅他人,或偽裝恭敬的面貌去奉承諂媚,像這種人定屬失德多偽,少能體仁達道的人。見《論語.學而篇》。
|
不有祝鮀之佞,而有宋朝之美,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|
|
今之世人假如沒有像衛大夫祝鮀那樣善辯的口才,或宋公子朝的美貌,是難以動人耳目,也難免要遭受到時人不同的看法。見《論語.雍也篇》。
|